田邊種花,田埂留草,稻田里豎立著害蟲誘捕桶……當前,正值單季晚稻拔節孕穗期,記者來到杭州市蕭山區戴村鎮南三村,一望無際的稻田里種滿了“綠肥”。“這里是浙江省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區。”蕭山區農業農村局植保首席專家王國榮介紹,運用綠色生態防控技術,種植一季水稻可減施2至3次化學農藥。
據了解,浙江省晚稻以優質高產品種為主,抗病性弱,加之害蟲抗藥性上升,給常規用藥防治帶來難度。如何解決這一問題?近年來,浙江省推進農業綠色發展,運用生態防控新技術,重構稻田生態系統,不僅提高水稻自身的抗病能力,更提高了農產品品質,改善了生態環境。
“如果稻田也有免疫系統,那么害蟲的天敵便是抗體。”省植保檢疫總站站長陸劍飛說,“以蟲治蟲”是綠色防控核心技術之一,即培育和利用寄生蜂等天敵代替農藥消滅害蟲。
記者看到,稻田周邊種滿五顏六色的百日菊,田埂上還種植了芝麻、大豆等植物。“種花種草,這些都是為害蟲天敵服務的。”王國榮介紹,秕谷草、茭白等是儲蓄植物,可在水稻非生長季節,為寄生蜂等益蟲提供替代食物和庇護場所,利于天敵種群增長,維護稻田生態系統平衡;而百日菊、芝麻則是益蟲的“補品”,叫做蜜源植物,即為益蟲提供花粉和花蜜,讓它們壽命更長、寄生能力更強、繁殖得更多;田埂上種植的香根草,可引誘二化螟等害蟲到草上產卵,幼蟲在香根草上會因營養不良而死亡,可有效降低田間害蟲的種群數量和危害。
據了解,為了降低生態防控的成本,蕭山區培育社會服務組織開展統防統治,并且對開展水稻統一病蟲防治的區域給予每畝70元的補貼。記者了解到,生態防控不僅是一項技術,更是一個體系,除了提高生物多樣性,還包括抗性品種選擇等預防性防治措施,讓生態防控從源頭做起。
推進綠色防控的綜合效應得到彰顯。據介紹,浙江省綠色防控示范區早稻和連作晚稻每季減少用藥1至2次,單季晚稻減少用藥2至3次,單位種植面積農藥用量減少30%以上,農田害蟲天敵數量增加1至3倍,生物多樣性和豐富度顯著改善,農業病蟲可持續控制能力明顯增強。許雅文
來源:浙江日報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