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安在線、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1953年4月30日,北京電影制片廠制作完成一條新聞周報——《銅官山礦區資源勘探》,50年代特有的鏡頭語言和激昂音樂,傳達著年輕共和國百廢待興的迫切心情。
第二天,也就是1953年五一勞動節,新中國第一爐銅水、第一塊銅錠在銅官山冶煉廠誕生,中國銅工業史由此翻開嶄新一頁。
9500噸大米“換來”的銅礦
1949年12月29日,第一次全國有色金屬會議在北京召開,會議決定:“銅官山鉆探及恢復工作同意舉辦”。
新中國成立,為中國銅工業發展帶來了春天。1949年12月29日,第一次全國有色金屬會議在北京召開,會上提出,恢復建設銅官山銅礦。在資金十分緊張的情況下,中央政府決定投資9500噸大米,一大批建設者從祖國的四面八方,匯聚到銅官山下,拉開了建設中國銅工業基地的帷幕。
新中國第一座銅礦——銅官山銅礦
當時的銅官山銅礦,在日本侵略者掠奪性開采后,已是滿目瘡痍。沒有電力,沒有道路,沒有住房,更沒有開礦的機器設備。安徽省委原書記盧榮景曾是的一名基層礦工,1953年,風華正茂的盧榮景隨祖國各地的建設大軍來到了銅官山,他在回憶文章《我的礦工身份永遠不變》中寫到,當年的銅官山“連一條像樣的道路都沒有,只有一條日本人留下的小鐵路通向長江邊,生產設備也是國民黨逃跑時留下的,十分落后。“
盧榮景同志(右一)擔任領導后到銅陵有色調研
“有些帶有眷屬的礦工就兩戶人家住一間草房,中間用草簾隔一下。”盧榮景回憶,人們用三角耙子扒礦,用簸箕端礦,在選礦廠,用鐵皮做的板車把井下采出的礦石,一車一車地往選礦漏斗里面送,有時電量不足,還會用煤油燈頂替。
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,中國銅工業的拓荒者們遠離親人和家鄉,把最美好的年華,最詩意的青春毫無保留地灑在了幽深的巷道、高聳的井架、火熱的爐臺。
用“籮筐”抬出來的銅工業基地
新中國第一座銅冶煉廠——銅官山冶煉廠
雖然一窮二白,礦山建設卻如火如荼,銅官山到處涌動著高漲的建設氛圍。早期建設者們懷著建設新中國第一個銅礦的雄心,用鐵錘鋼釬開山鑿石、掘井鉆巷,用籮筐竹杠擔石裝礦、挑來抬往,累了就吃干糧,飲山泉,憑著這種“籮筐精神”,用極其簡陋的工具,硬是在荒山野嶺建起新中國第一座大型銅礦和一座日處理400噸的選礦廠。
接著,創業者們又以驚人的毅力,建設了新中國自行設計、自制設備,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建設的第一座銅冶煉廠——銅官山冶煉廠。短短兩年半時間,建設者們在一片廢墟上,建立起新中國最早的銅工業基地。1953年5月1日,銅官山冶煉廠冶煉出新中國第一爐銅水,澆鑄出第一塊銅錠。
1953年5月1日,銅官山冶煉廠冶煉出第一爐銅水,澆鑄出第一塊銅錠。
從此,銅官山銅礦成了新中國銅工業的長子、母礦。緊接著,獅子山銅礦、銅山銅礦、鳳凰山銅礦、金口嶺銅礦、井邊銅礦等一大批礦山先后投入生產。作為新中國銅工業搖籃的銅陵有色,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。“一五”時期,銅料、粗銅產量首次突破雙萬噸,約占當時全國產量的47.4%。同時,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大量的物資和裝備,輸送了大批人才和技術。
一代一代的銅礦人,用自己辛勞的汗水,創造了一個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,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,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。銅陵有色人可歌可敬的事跡載入了當時的中小學教科書,成為一個時代的藍本。
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歷史節點上回望,更能感受建設者們的原始初心。2019年,是共和國70華誕,也是銅陵有色成立70周年。雖然銅官山銅礦已經走進歷史,但礦工們創造的“硬骨頭精神”、“籮筐精神”,放在今天仍有價值。為祖國崛起而奮斗的樸素情感,激勵著我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繼續勇往直前!(記者 彭旖旎)
來源:中安在線 |